专题版块

【剪纸人物】吕黑和她的豫西民间绣花样剪纸/李滔

作者:admin添加时间:2021/08/13







▍吕黑 / Lv Hei
 
      吕黑(1916-2011),女,1916年7月出生在洛阳城东的太山庙门,父亲是个轿夫,母亲操持家务,闲时为别家代卖纸花。因兄弟姊妹多家境贫困,吕黑11岁时就学习刺绣和钩织洋线袜子以补贴家用。当时洛阳地区盛行剪纸花和刺绣,新街的 “鲁家”  “刘家”花样久负盛名。吕黑的母亲卖了大半辈子的花样,对民间习俗和剪纸中的许多道道都一清二楚。吕黑学剪纸花就象着了魔一样,无论到啥地方,怀里总揣着把剪刀和几张纸,有空就拿出来剪个不停。


▲ 布帘花 / 吕黑 / 民国时期剪制 / 草纸14x6 cm / 索彪拍摄

       剪纸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具有悠远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依附于地域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姿的艺术风貌,积淀了丰厚深刻的文化内涵,基于农业化社会的文化背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剪纸和许多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正在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日渐淡远。从2006年年初开始,我有幸参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间剪纸全集——豫席卷》的编辑工作,在挖掘、搜集民间艺人及其作品的过程中,一位九十多岁的剪纸艺人——吕黑大娘走进了我的视野!

       那年春天,在洛阳民俗博物馆举办的民俗文化庙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吕黑,当时,她正在给几位外国朋友剪一幅具有中国传统“生殖”寓意的青蛙图样,只见她剪刀翻动,左掏右剪,只一会功夫,一只指甲盖大小的“小青蛙”便脱手而出,轻巧灵动,栩栩如生,令在场的人们惊叹不已,一位中年德国妇女手捧 “小青蛙”几乎是热泪盈眶。
      在和吕黑老人的攀谈中,我了解到,她不但会剪,而且还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剪纸纹样。随后,我和摄影编辑索彪先生一同去到吕黑大娘家中,老人从箱子底挖出一个破旧的蓝印花布包裹,一层层打开,一本同样破旧的书本里夹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剪纸花样,厚厚一大摞,多达七、八百幅。吕黑大娘说,这些作品都是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老城新街“剪纸巧姐们”那儿学来的老样子!

一张张翻动着这清丽俊美的剪纸花样,随同吕黑大娘的缓缓讲述,我不由自主地走进了老人的往昔岁月。

▲ 枕头花 / 吕黑 / 民国时期剪制 / 草纸13x13 cm / 索彪拍摄
吕黑,1916年7月出生在洛阳城东的太山庙门,父亲是个轿夫,母亲操持家务,闲时为别家代卖纸花。因兄弟姊妹多家境贫困,吕黑11岁时就学习刺绣和钩织洋线袜子以补贴家用。17岁吕黑嫁给了比自己大4岁的新街人李堂。当时洛阳地区盛行剪纸花和刺绣,新街的“鲁家”“刘家”花样久负盛名。吕黑就跟着母亲从“鲁家”“刘家”进纸花代卖,时间一长自己就想学着剪。吕黑的母亲卖了大半辈子的花样,对民间习俗和剪纸中的许多道道都一清二楚。就这样,在母亲的指点下吕黑学会了用水红弹花样,用道林纸和小米乳黏合成剪纸花用的纸张,更让吕黑高兴的是母亲在长期卖花的过程中积存了许多美轮美奂好看又好卖的剪纸花样,这给吕黑莫大地帮助,那时候,吕黑学剪纸花就像着了魔一样,无论到啥地方,怀里总揣着把剪刀和几张纸,有空就拿出来剪个不停。慢慢地她剪的花样也能卖钱了,有的纸样还成了热门货,但她并不满足,她要成为洛阳城里剪得最好、纸花花最多的人。
吕黑剪纸花并不墨守成规,对于搜集来的花样,她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再改动一番,让它看上去更顺眼儿,都说好并且好卖的花样,吕黑就挑些底样收起来,放在自己的花布包里,保存起来。  
吕黑小包袱里的花样越来越多,所剪的纸花也卖得越来越快。说起往事吕黑大娘如数家珍,她说:那时候,小包袱是我最宝贝的东西,“跑老日”时,我啥都没带,就带了一包袱花样和一把剪刀。
吕黑大娘的“绣样”剪纸,以“鞋帽花” “枕头花” “衣饰花” “床帏花”为主,有寓意吉祥的纹样,如:梅开五福、龙凤呈祥、喜报三元、蝴蝶扑菊、竹报平安、连生贵子、鱼跳龙门、喜鹊登枝、蝙蝠探寿、事事如意、凤凰戏牡丹、鱼拱莲、莺探梅等。有花卉果蔬纹样,如:菊、梅、牡丹、竹、莲花、铃兰、牵牛、桂、核桃、佛手、萝卜、白菜、葡萄、桃子、柿子、石榴、莲藕等。还有许多丧葬用花饰纹样,如:棺帐花、寿枕花、寿鞋花等等。剪样线条流畅、飘逸,造型丰富多变,特别是小鞋花剪工细腻精致、构图简洁,画面疏密错落有致而又随意自然,富有装饰效果,给人以玲珑剔透、俏丽清新之感!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剪纸表象寓意,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民间艺术的本原特质并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是豫西民间剪纸花样的典范作品。

▲ 鞋花 / 吕黑 / 民国时期剪制 / 草纸,尺寸大小不一,约7~20 cm不等 / 索彪拍摄
吕黑和她保存的剪纸花样的发现,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大河报》《中国妇女报》等先后给予专题报道,省民俗专家《中国民间剪纸全集——豫西卷》主编倪宝诚先生说:吕黑剪纸代表了中原花样剪纸的最高水平,非常珍贵。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说:吕黑剪纸传递着许多古老的民俗信息,使我们再次领略到了民间艺术的绰约风姿!
我生长在豫西山区,小时候学会的一首家乡民谣至今仍记忆犹新:
红公鸡,上碾子;
花媳妇,扎辫子。
盘盘坐,握剪子;
纸花花,贴窗子。
每次见到吕黑,看到她保存的“一剪之巧夺神功”剪纸花样,就像又回到了童年,仿佛又看到了“剪花娘子”们“盘脚盘,坐炕头;舞剪子,剪花花”的民俗生活景象……在过去,基于农业化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下所形成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许多地区评介妇女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心灵手巧,“女红” 活做得好不好,“一看剪花二看绣,三看小脚多秀溜儿”成为农耕时代女性美的至高时尚。在豫西,至今还流传着七月七“掐花验巧”的传说,说的是从前每年的七月初七,村里的老者就生一大盆豆芽,大姑娘小媳妇们都来掐,月光下,手巧的掐了豆芽扔到水里就变成了花,手笨的扔到水里则变成了木棍。
有许许多多的农家妇女和吕黑大娘一样既勤劳聪慧又诚实善良,剪纸是她们美化生活的手段,心灵放歌的形式,剪纸绣花是她们人格重现和价值肯定的重要方式,是女子天性爱美显巧的自然体现!她们用自己真挚的情感,灵巧的双手扮靓了生活,同时也演绎着自己醇美的多彩人生!
看到吕黑大娘包裹剪纸的那个陈旧的蓝印花布包包时,我激动不已,在其后的一篇文章中我动情地写道: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包包?一包就是大半辈子,一包就是半个多世纪,它包的不仅仅是近千张原生态的剪纸图样,包的分明是一位老人长眠不醒的梦境,一生中最妩媚动人的花样年华!
我曾经多次问及吕黑老人,那一包裹剪纸花样为啥几十年了都没舍得扔,老人灿烂地一笑:“我想好的东西总会有人喜欢的。
令人惋惜的是,九十四岁的吕黑大娘已于2011年7月离开了我们,老人的离去使她收藏的剪纸显得更加珍贵,如今这批具有历史价值的绣花样剪纸已被一家民俗博物馆收藏,成为人们研究洛阳地区民间艺术及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


 

 
 


▍李滔 / Li Tao
 
      李滔,男,河南洛阳人,1962年生,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洛剪纸研究会会长,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当代剪纸家》微刊副主编,河南省民间艺术教育专家。其多篇研究民间剪纸的学术论文在《美术观察》《戏剧文学》《中国艺术》《美术大观》等国家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先后主编《美术教育学》《剪纸》《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出版个人作品集《李滔剪纸》。近年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撰稿 李   滔

 编辑 章银莎

 技术 焦禹铭

 审稿 张   琳

 审定 王来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剪纸经典】精雕细刻·学习创新——林邦栋先生与乐清细纹刻纸/周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