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经典

【剪纸经典】这里有我的童年 / 申沛农

作者:admin添加时间:2021/02/01

                                                                                                                                                                                                                                         

 
▍申沛农 / Shen PeiNong
       
       申沛农(1936-2002),男,河北省宝坻县人。京派剪纸创始人。8岁时患类风湿性关节炎,1950年致残。1957年开始自学剪纸,1963年起临摹学习西北民间剪纸,并逐步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1957年以来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共创作发表大量剪纸作品。1960年任北京市少年宫剪纸小组辅导员。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其作品以儿童题材为主。1989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申沛衣剪纸艺术》选集。1993年5月赴香港访问并进行表演和讲座。曾任原中国剪纸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北京西城残联委员。
                                                                                                                                                                                                                                         

《欢乐的牛娃娃》/ 申沛农 / 北京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从小就得了类风湿症。在我黯淡的童年里,没有歌声,也没有多彩的梦。
拖着病腿,我挣扎着上了几年学。13岁那年,我再也爬不起来了。
不久,全身大部分关节僵直了,老天爷只留给我一双能活动的手。医生给我开的最后一个药方,是一副残疾人的木拐。

厄运终于降临,我陷入痛苦、沉默之中……

《兔年吉祥》/ 申沛农 / 北京
新中国的阳光——20世纪5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我灰暗的心中升起光辉。保尔·柯察金那掷地有声的名言,使我在懵懂中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不甘沉沦,决心奋起自强,去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似乎又是命运的安排,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幅署名孙燕云的剪纸作品。红艳艳的剪纸让我一见钟情,喜爱无比。我找到了作者,得到了指导。当即买来红纸,自制工具,闭门埋头练习。不足百日,处女作便出现在报端,我欣喜若狂,从此开始了剪纸创作生涯。

《双兔报喜》/ 申沛农 / 北京
残疾和病痛的折磨,家境的窘迫,世俗的偏见,人情的冷漠,失败的困惑和讥笑的嘲弄,以及后来遭受“文革”的冲击,这些都没能使我屈服。各种困难的挑战,反而锻炼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毅力,使我更加坚强和发奋,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尽管足难出户,但我仍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窗外,大自然中的春风秋雨,绿树红花,蓝天白云一起向我走来,吻着我创作的情思;一双飞燕、一声蝉鸣、一片落叶、一片雪花儿,都能成为我创作的源泉。
我不再孤单和寂寞。

《举花灯》/ 申沛农 / 北京
      大杂院儿里的孩子们闯入我的心扉。他们为我传递着时代的强音和社会发展的信息,述说着他们梦境中的七色光,袒露出童心世界的秘密。孩子们的心灵和笑脸,在我手中化作许许多多的剪纸形象,有你,有他,也有我自己。我在这里找到了失去的童年。

《双鱼图》/ 申沛农 / 北京
      我被深沉璀璨的民间艺术所吸引,特别喜欢陕北剪纸中的“抓髻娃娃”、 “蛇盘兔”及各地皆有的“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那里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作者们顽强、自由地表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剪出了不朽的心灵之花。剪纸艺术创作需要提高文化素质,也需要精湛的技巧。通过临摹西北窗花,我悟到了“美在民间”的艺术真谛。那种粗犷朴实、神似浑厚的品格,恰好可以化为表现儿童剪纸应具备的造型手段。我如获至宝,同时也不忘兼收南方各地民间剪纸和其他中外艺术的精华,并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之中,收效甚著。我看到了求索的曙光,那就是一种重视学习而不求相似、借鉴而不取代、完全立足开辟的创新思维。我感觉到要不落窠臼,就必须推陈出新。

《虎娃》/ 申沛农 / 北京
      33年的岁月在刻刀下流逝,我的手指失去了昔日的灵活。数千幅大大小小的剪纸作品,成为我感受生活的脚印。每一幅作品都浸着汗水,含着真情与苦思,凝聚着我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总是会把成功、荣誉送给勤奋者,朋友带来了友谊和鼓励,同外国专家学者的交流,都加深了我对剪纸艺术发展的思考,我终于踏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课余》/ 申沛农 / 北京
      一个残疾人的幸福与欣慰,莫过于他能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奉献者,莫过于得到社会的理解、尊重、支持与承认。3月的春风,最先吹暖的是强者的心灵,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我又开始了新的耕耘,但仍需奋力开拓。

申沛农

1990年2月16日

——本文转载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印象申沛农》,赵玉亮编著。

 


《玉兔捣药》/ 申沛农 / 北京

《双兔呈福》/ 申沛农 / 北京

《兔儿爷》/ 申沛农 / 北京


《辰龙》/ 申沛农 / 北京

《民族舞蹈》/ 申沛农 / 北京

《十二生肖》/ 申沛农 / 北京

《万象更新》/ 申沛农 / 北京


 推荐 丨中剪会
 供稿 丨赵玉亮
 编辑 丨武嘉伊
 技术 丨焦禹铭
 策划 丨吴   龙
 审稿 丨张   琳
 审定 丨王来阳

 
 
上一篇:【剪纸经典】祖国工艺美术的宝贵财富 ——王子淦剪纸艺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