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马芳困城》(之一)(原作尺码:8cm×9.5cm,下同):
《马芳困城·马芳》、《马芳困城·万历皇帝》、《马芳困城·太后》、《马芳困城·杨波》
为了求得良好的视觉效果,王老赏一般都使用相互区别的主色调处理一回(组)中的四幅作品。如本回的四个人物的衣饰主要色调,分别用绿色、桂红、杏黄、茶青,显得错落有致。并且用不同的服色描写不同人物的性格,比如对《马芳》,用红脸配绿铠甲,象征其勇猛;又如对《万历》和《太后》,用桂红和明黄象征高贵;而用茶青色描写《杨波》的老生身份,并用浅蓝色与之形成柔和对比,使之浑然协调。
《马芳困城·马芳》、《马芳困城·万历皇帝》、《马芳困城·太后》、《马芳困城·杨波》
为了求得良好的视觉效果,王老赏一般都使用相互区别的主色调处理一回(组)中的四幅作品。如本回的四个人物的衣饰主要色调,分别用绿色、桂红、杏黄、茶青,显得错落有致。并且用不同的服色描写不同人物的性格,比如对《马芳》,用红脸配绿铠甲,象征其勇猛;又如对《万历》和《太后》,用桂红和明黄象征高贵;而用茶青色描写《杨波》的老生身份,并用浅蓝色与之形成柔和对比,使之浑然协调。
▍题记
笔墨当随时代,刀剪亦当随时代。我推崇王老赏,但绝不提倡复旧。未来世界需要用创新精神来铸造,王老赏值得学习的恰恰是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有哪位剪纸家,能剪出21世纪的精神追求和时代风貌来,我率先为他鼓掌。
笔墨当随时代,刀剪亦当随时代。我推崇王老赏,但绝不提倡复旧。未来世界需要用创新精神来铸造,王老赏值得学习的恰恰是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有哪位剪纸家,能剪出21世纪的精神追求和时代风貌来,我率先为他鼓掌。
王老赏剪纸的色彩,是一种独特的剪纸语言。彩色剪纸千千万,染色剪纸万万千,而王老赏剪纸是一种不同于别种彩色和染色剪纸的特殊着色方法的剪纸。业内称为“点染”,其实是对平涂、点染、晕染、洗染等多种方法的总说。
蔚县剪纸界有 “三分刻七分染” 的说法。这里的 “三分”与“七分”,并非指刻制与点染各自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而是指最后艺术效果,也指工艺难度。
王老赏戏曲人物的着色,绝不是舞台人物服装色彩的照搬复制,而是自己独创的一整套剪纸色彩语言体系。王老赏剪纸染色的奥秘,在于三重阴阳关系的精心缔造,和由此产生的美妙的艺术世界。
概言之,任何艺术都是用某种手段构成的阴阳关系来反映物象,描摹世界,表达思想感情。摄影用镜头对所摄取光影的匀序过度阴阳对比法,国画用十八描、多种皴法、点叶法等涂抹形成的墨迹与白纸的氤氲阴阳对比法,而剪纸则用剪、刀的雕镂或手指的撕扯所造成的截然分明的阴阳对比(空实阴阳对比,断崖式阴阳对比)法。王老赏剪纸的刻制工序,就是做这件事,由此构成第一重阴阳对比关系。无此则不成其为剪纸。
但是,王老赏并未就此罢休,他又在刻掉纸屑(阴面)以后剩下的纸面(阳面)上继续以色彩再度分阴阳。他使用的是德国进口的化学颜料,主要有七色:其中阴色是莲青、蓝、绿,阳色是黄、粉、红;胭脂是中间色,既是阳中之阴,也是阴中之阳。因为用了大阳色,所以显得“热”;又因为有大阴色与之“相争”,所以显出“闹”,从而造成“热闹”的视觉效果,用以表现戏剧题材,恰到好处。
然而,王老赏并未就此收手,他又在上述色彩造成的阴阳对比框架内,继续以色彩三度分阴阳。具体来说,就是在阴色和阳色体系内,各自再分出阴阳,使之形成对比关系,包括由这些原色勾兑出的复色,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就是再生的阴阳对比关系。譬如莲青与雪青,相对于阳色同属阴色系列,但二者相比,前者为阴,后者为阳。三度分阴阳之后的点染效果,使得色彩不仅热闹,而且和谐。(参见图1、图2、图3)
我知道的对王老赏剪纸色彩艺术最为准确到位的评论,出自王老赏所在大区文化部门的上级,即华北局文联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阿英(1900~1977)。阿英听取了察哈尔省文联关于王老赏的考察报告,并研究了王老赏作品之后,在当时的杂志《新观察》上撰文,说王老赏作品的着色“鲜明绚烂,层次清晰,调和均匀。他用色不多,但变化无穷”,“鲜明而不刺激,绚烂而又雅致,象征着中和的性格。”(阿英《王老赏的戏曲窗花》,见《新观察》1953年第1期,第113页)
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它的“声音”是由人物的舞台“亮相”造型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悄悄传出的。高亢、激越、清脆、嘹亮、振聋发聩、响遏行云。像是激情满腔的《金蛇狂舞》、《步步高》、《丰收锣鼓》,催人热血沸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文学家用文字语言与世界对话,艺术家用艺术语言跟社会交流,音乐家用声乐语言感染听众。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在立定主题之后,能否打动和倾倒读者,端看你对独特语言的创造与运用。王老赏的大师称号并非凭空得来,他有足以证明自己的造型、刀法、色彩三套剪纸语言创造,而且三者完美结合。我们今天回望王老赏,如果不能注目这些,那就罔顾大师了。

图2: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马芳困城》(之三):《马芳困城·八九夫人》、《马芳困城·六夫人》、《马芳困城·五夫人》、《马芳困城·七夫人》
▍“神刀雕得风雷动,妙笔染出彩云飞”
色彩是王老赏塑造剪纸人物的重要手段,譬如本回的《七夫人》,以白色调为主,其间点缀彩色,形成对比,使得白色主调更加炫耀突出。王老赏还有其他戏曲剪纸人物,在白袍上点缀彩色花饰纹样,同样收到鲜明的色彩艺术效果。
综上,什么叫做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那就是运用汲取了传统人物造型特点的造型艺术,个人独创线条、纹样的刀法艺术,以及独异于其他染色剪纸的点染艺术,共同酿造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人物剪纸艺术。
除了造型的独特,王老赏剪纸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刀法与染色上。我曾用一幅楹联加以描述:“神刀雕得风雷动,妙笔染出彩云飞。”如果说王老赏独自创制的刻刀,再加上他神奇的技术,成就了他独立一派的剪纸刀法语言,那么,又是他使用的品色和独特的点染方法,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色彩语言。
窗户是王老赏剪纸展示艺术风采的载体,王老赏剪纸的色彩艺术语言,就是在窗户上找到了灵感。白生生的窗户上,假如裱糊了单色窗花,尽管它红艳艳,或者绿茵茵,紫薇薇,总不如五颜六色更加美观。热闹的色彩效果营造出来的是喜庆的气氛,恭贺的氛围,每到春节、中秋节、婚庆、寿庆等庆典之期,人们都喜欢在窗户上张贴这样的彩色窗花,以宣示内心的愉悦。可以说,由王老赏推向成熟的点彩剪纸,伴随着人们彩色的梦,一起走进人们的生活。
单色剪纸与彩色剪纸,是剪纸艺术的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由于彩色相对于单色更适于描摹多彩的世界,因而很多艺术品类逐渐从单色走向彩色。黑白摄影逐渐让位于彩色摄影,黑白电视机也被彩色电视机所代替。剪纸艺术由于其特殊性,单色剪纸应该还能继续风行,甚至可能永远存在,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彩色剪纸的向往,和作者对彩色剪纸艺术的追求。
关于彩色剪纸与单色剪纸何难何易的关系,剪纸家张侯光说过这样的话:“剪纸中最难的要算是黑白剪纸。因为彩色的可以掩盖不充实的地方,而黑白的,却是全暴露,没有任何的依托和掩盖。”(转引陈巨中《谜一样的张侯光》,见于网络)但据王老赏剪纸分析,却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一幅剪纸白胎,做得精致玲珑,气象万千,如果再做好点染,那就锦上添花;一旦染色弄不好,不但会使原作的艺术效果减损,甚至于把作品毁了。不少蔚县剪纸,欣赏单色效果,尚能给予点赞,染色拙劣的话,却不忍卒看。总之,色彩阴阳体系的添加运用,是对刀刻原生阴阳关系的补充和升华。弄得好,可以增光添彩;弄不好,也会破坏添乱。
王老赏创造的崭新剪纸语言体系,为中国文化界吹来一股新风,影响到其它艺术。例如,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过一部彩色剪纸片《抬驴》,电影的海报上豁然写着:“它吸取了河北著名剪纸艺人王老赏的风格,并加以发挥,造型夸张,色泽鲜艳,动作灵活,十分有趣”。(《上影画报》1982第5期)(参见图4)
如今,中国剪纸家们多有人走在追求彩色剪纸艺术的路上。为此,回眸王老赏的点彩剪纸,无疑大有裨益。
▍王老赏剪纸艺术的三处耀光和三个陷阱:王老赏与当代剪纸艺术家的隔时空对话
无可讳言,在人物剪纸创作乃至全部剪纸创作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我想称之为“幼稚化”的倾向。就是热衷于民间未经提纯的原始剪纸语言,或者类似幼儿本能的造型模式。
应该纠正一种误解,剪纸艺术并非做针线使用剪刀者的专利。不用说将来,当今社会已经失掉了手把剪刀,一边做针线,一边做剪纸的生活基础。剪纸艺术将会走入专业人群,与其他美术品类并驾齐驱。剪纸艺人起码从王老赏时期就向半专业或专业转化。王老赏正是由于三套剪纸语言的创造,才荣登中国剪纸艺术大师的殿堂。
什么叫剪纸大师,大师应该怎样定义?窃以为,第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剪纸语言体系;第二,形成了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作品享有业界定评,经得起历史检验,并走入经典系列的艺术殿堂。其中剪纸艺术语言体系的创造是核心,是大师级人物出现的标志。以上三条,是衡量一个人够不够剪纸大师的必要条件。如果要讲充分条件的话,那就再加上一条,即形成自己独到的剪纸理论体系。如果自身条件不具备,却硬要大师称号,那就有失严肃,甚至可以说糟蹋了大师。
观察当今中国剪纸界,有创作、仿作和抄作。三类情况,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创作者是天才,仿作者是庸才,抄作者是蠢才。当然,即使天才,也是用汗水换来的,更多的情况下,天才不过是奇绝功夫的代名词。

图3: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平江南》(之一):《平江南·孙二娘》、《平江南·石秀》、《平江南·宋江》、《平江南·顾大嫂》
什么叫仿作?就是照猫画虎,改头换面之作。如仿画之作,仿相之作,仿别种艺术之作。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专擅的领域,为别种艺术所难企及。剪纸艺术,主要以自己的刀味和剪趣,构成其他艺术所不能的艺术境界,甚至可以达到魔幻。而那些痴迷于仿作的人,却轻易放弃剪纸艺术中为别种艺术所不能的刀味和剪趣,追求剪纸艺术根本无法实现的他种艺术效果,其结果是不伦不类。
什么叫抄作?用偷花盗果、移花接木的手段,将他人的作品窃取到自己名下。已经沦为末流,跟扒手、盗贼差不多了。
今日中国剪纸界,大师称号满天飞。然而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期望中的大师级水准的剪纸作品很少见,起码与高级职称林立的局面不相称。在这种情势下,自觉用王老赏的独创精神砥砺自己,无疑具有警醒的作用。
俗话说,强光之下必有暗影。王老赏剪纸艺术有三处耀光,值得后人借鉴发扬;同时也有三个陷阱,值得后人警醒警惕。三处耀光是创造了属于剪纸艺术之门的别开生面的剪纸造型艺术体系,妩媚流畅的剪纸刀法艺术体系和热闹而又协调的剪纸色彩艺术体系;三个陷阱是造型语言若处理不慎,很容易堕入剪纸艺术应该规避的写实特征;刀法语言若处理不慎,不是向千变万化的线条纹样新矿掘进,而是凭借王老赏刀具的“万能”性投机取巧,不是扬长避短,而是就短弃长,附会摄影和绘画,丢掉剪纸艺术截然鲜明的阴阳对比语言,俯就摄影绘画的匀序过度性阴阳对比语言,从而淹没了自己;色彩语言若处理不慎,很容易沦为轮廓添色,使得剪纸语言消失殆尽,只见一片色彩在挤眉弄眼,不见正襟危坐的剪纸语言。如此一来,剪纸艺术就被异化了。
总之,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与别种艺术严格区别的语言体系。若不能谨守规则,有意无意地越线违规,那就会遗失剪纸元素,扑通扑通掉进伪剪纸的陷阱。掉入陷阱的不是剪纸艺术,而是剪纸仿术,剪纸抄术。顶多再在前面加两个字:高级。这些东西能受到市场追捧,乃是对当今剪纸艺术失落后无可递补的一种另类惩罚。当然,也并不排除在借鉴摄影和绘画的道路上,开出一条新路。但是,那需要从骨子里回归剪纸艺术的语言特色。
那些仍然懵懂的人们,倾听吧,王老赏正翘起胡子,向你隔着时空喊话呢。
当然,我们需要的不是在王老赏创造的延长线上继续漫行,而是勇敢地站到王老赏的肩膀上去。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离天更近一些,从而创造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崭新的剪纸语言体系。
笔墨当随时代,刀剪亦当随时代。我推崇王老赏,但绝不提倡复旧。未来世界需要用创新精神来铸造,王老赏值得学习的恰恰是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有哪位剪纸家,能剪出21世纪的精神追求和时代风貌来,不仅显在的,而且潜在的,不但情感的,尤其精神的,不唯印在图书欣赏,更可以挂在厅堂激扬励志的,我率先为他鼓掌。

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过一部彩色剪纸片《抬驴》,海报上面写着:“它吸取了河北著名剪纸艺人王老赏的风格,
并加以发挥,造型夸张,色泽鲜艳,动作灵活,十分有趣”。(《上影画报》1982第5期)
2018年6至7月,撰于静也轩
注:(本文作者为蔚县县委研究室前主任,中国剪纸研究基地蔚县工作委员会特邀研究员,蔚县剪纸协会专家顾问,张家口市抢救王老赏剪纸艺术系统文化工程工作团队牵头人)
供稿 丨张怀远
编辑 丨许 君
审稿 丨张 琳
审定 丨王来阳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