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经典

【剪纸经典】中国戏曲人物剪纸史上的绝唱——张家口市抢救王老赏剪纸艺术系统文化工程述要(2)/ 张怀远

作者:张怀远添加时间:2018/12/06
这是戏曲人物蔚县剪纸的窗饰效果示意图。为了节省版面,这里四周各留一空格。
      窗花以横向排列的四幅为一“回”。所谓“回”,系借用传统章回小说中“回”的概念,指一组或者说一个单元,即相对独立的一出戏,或者一出戏里相对独立的一个场面。一出戏,可以创作一回(即四幅)剪纸作品来表现,也可以两回、三回,四回。以一回、两回的为多。
      第一回(第一横列)是《马芳困城》之一,从左到右分别是《马芳》《万历》《太后》《杨波》;                  
      第二回(第二横列)是《马芳困城》之二,从左到右分别是《四夫人》《二夫人》《大夫人》《三夫人》;     
      第三回(第三横列)是《马芳困城》之三,从左到右分别是《八九夫人》《六夫人》《五夫人》《七夫人》;  
      第四回(第四横列)是《辕门射戟》,从左到右分别是《张飞》《刘备》《吕布》《纪灵》。                         
每幅作品原大,高约9.5公分,宽约8公分。
 
▍堪与兵马俑军阵艺术形象相媲美的戏曲人物剪纸巨阵
 
       “数百个神采姿态各异的戏曲人物剪纸造像,以撄心夺目的巨大视觉冲击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蔚县横空出世。不是形单影只,而是人物群像,并且是以前所未见的形态和形式,精彩,耀眼,甚至从中隐隐传出舞台的唱腔和锣鼓声,惊天动地,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戏曲人物剪纸画廊,照亮了中国剪纸界的天空,成就了中国剪纸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剪纸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的一块里程碑。有此大境界,成此大事业者,绝非等闲之人。戏曲人物蔚县剪纸的创作和再创作者王老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已名满天下。他以自己独步千古的剪纸艺术创造,赢得了中国文化界众多名家的喝彩。”
       这是2013年我在拙作《王老赏的重新发现》一文开头说过的话。(见《王老赏剪纸作品集•王老赏的重新发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第8页)
       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以其气势的恢宏,震撼了世界无数游客,据说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殊不知,在中国剪纸界,存在着同样惊人的艺术现象,那就是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巨阵。
       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的原貌,由七彩品色染成,亮煌煌、金灿灿、美艳艳,一排接着一排,一列跟着一列,演绎着精彩的戏曲场面。
       可惜,由于王老赏原貌形态剪纸作品的缺失,如此气势磅礴的艺术景象一直未能复现。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重大遗憾,也是世界剪纸史上的一种缺憾。
       在几位耄耋之年的王老赏再传弟子亲属的指导下,并经他们把关鉴定,现在,我终于可以欣慰地宣告:我们抢救王老赏剪纸艺术工程工作团队,已经成功地复制出了接近或者抵达王老赏当年原貌的作品。虽然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约略窥见当年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群像的庞大阵容。
 
▍王老赏一生究竟创作了多少戏曲人物剪纸
 
       王老赏一生究竟创作或再创作了多少戏曲人物剪纸?由于王老赏没有后嗣,与他同期从艺的剪纸艺人均已辞世,坊间也没有留下完整确凿的资料,所以至今仍是一个谜。
       欲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只好从当年曾经采访过王老赏的学者们留下的文字中一探究竟。
 
      第一回(第一横列)是《唐僧取经》,从左到右分别是《沙僧》《孙悟空》《唐僧》《猪八戒》;               
      第二回(第二横列)是《杀宫》之一,从左到右分别是《苏逢吉》《刘承佑 苏妃》《刘承佑》《刘桂莲》; 
      第三回(第三横列)是《杀宫》之二,从左到右分别是《刘桂莲》《太监 苏逢吉》《刘承佑》《赵普》;     
      第四回(第四横列)是《打渔杀家》,从左到右分别是《肖桂英》《肖恩》《李俊》《倪荣》。                   
 
       截至目前我知道的,亲眼见过王老赏的外地学者,只有古塞、佟坡两人。两人都曾为老赏画过像,古塞画的遗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王老赏画像是佟坡所作。
       古塞在《略谈〈王老赏戏曲刻纸〉》(注:古塞夫人吴秋萍向笔者提供)中说:
       “据他(案:指王老赏)自己说,七八岁时就学习窗花染色,十二三岁能模仿着刻相当好的窗花。他前后有着五十年刻纸的历史,共刻了二百多组(每组四幅、八幅、十二幅不等,四幅居多)的戏曲人物刻纸,二百多组的花鸟刻纸及刺绣用的衣纹图案刻纸,合计一千多幅。其中又以戏曲刻纸为最多,且是最精彩最突出,也是最受群众欢迎的。”
       古塞的文字所透露出来的相关信息,梳理之后可知:王老赏共创作了二百多回戏曲人物窗花,二百多回花鸟窗花和刺绣花样。“一回”是四幅,总共一千多幅作品。
       佟坡在他留下的惟一谈王老赏的文章《蔚县窗花和王老赏》(见《长城文艺》1980年第1期,第67页)中写道:
       “四十年来,他几乎把二百四十多出戏和戏里的数以千计的人物,重新进行了刻制和修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等于重新设计、重新结构。”
佟坡的文字所透露出来的相关信息,梳理之后可知:王老赏创作或再创作的戏曲人物窗花剪纸,按戏出计算,有二百四十多出戏;按单幅计算,有上千幅作品。花鸟和刺绣题材的作品尚不包括在内。
       那么,到底共有多少幅呢?古塞的说法是“合计一千多幅”,佟坡的说法是仅戏曲人物剪纸单幅就“数以千计”。
       另据阿英根据原察哈尔省文联的报告提供的情况,说王老赏“留给我们极其丰富的窗花艺术作品,即就刻制的戏曲人物一方面说,就有二百数十回,每回四幅,近一千个。”(见佟坡、慈旭、华迦编《民间窗花•叙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2月版,第8页)
       又据傅扬在他编的《王老赏的窗花艺术》中说,“据前察哈尔省文联调查,他〔按:指王老赏〕一生共计刻了二百多回戏,每回四个人物,总计约在千幅以上。”(见傅扬编《王老赏的窗花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5月版,第5页)
总之,他们之间的说法虽然有出入,但都认定,王老赏创作的戏曲人物剪纸有上千幅。
       这就是历史资料告诉我们的数字。
       如今,要彻底弄清王老赏剪纸创作的具体数目,已经不可能了。却完全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是一个由上千造型各异的戏曲人物组成的剪纸艺术人物形象的巨阵。中国剪纸史上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世界剪纸史上也应该是绝少看到的艺术现象。相对于20世纪与他同时期那些著名文化人物,王老赏被埋没已久,早就该还王老赏一个中国剪纸界绝代翘楚的英名了。
 
▍王老赏是当年蔚州剪纸界的领军人物
 
       蔚县剪纸也叫蔚州剪纸。王老赏时期的蔚州地区(蔚州辖区曾一度包括如今的山西省广灵县〔旧称平舒县〕、灵丘县,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旧称广昌县〕、张家口市的蔚县、阳原等县。区划历史多变,但各县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文脉大体延续),戏曲人物剪纸的创作者应该不止王老赏一人,这从民间流传的多种版本可以看出。但王老赏无疑是当年蔚州剪纸界的领军人物。众多剪纸艺人反复复制的戏曲人物剪纸底样,大多来自王老赏。原察哈尔省的两份背靠背考察取得的资料,共同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回(第一横列)是《南阳关》,从左到右分别是《麻叔谋》《伍云召》《宇文成都》《朱灿》;
      第二回(第二横列)是《访白袍》,从左到右分别是《张世贵》《薛仁贵》《尉迟恭》《何宗宪》;
      第三回(第三横列)是《打金枝》,从左到右分别是《升平公主》《皇后》《唐王》《郭暧》;       
      第四回(第四横列)是《破洪州》,从左到右分别是《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白天佐》。
 
       古塞在访问王老赏之后发表的文章中说:“据王老赏告诉我,蔚县一共约二十多个村有刻制窗花的,最多的是蔚县(按:指县城)、南张庄、暖泉、桃花堡、北水泉等地,他们现在刻制的样子,都是从他这里买得去的。”他特别强调,“据蔚县一带的老乡说,在王老赏年幼时,蔚县一带所流传的窗花,只是一些极粗的窗花,经王老赏细心的刻制之后,蔚县窗花的技术提高了。”(见古塞、钱君匋编《民间刻纸集•民间刻纸艺人王老赏访问记》,上海万叶书店,1950年6月版,第10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傅扬,根据原察哈尔省文联调查报告提供的资料说,王老赏“以戏曲窗花刻得最多、最好。蔚县二十几个村子都有刻窗花的艺人,他们的窗花样子都是从王老赏那里买来的。”(见傅扬编《王老赏的窗花艺术•介绍杰出的窗花艺人王老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5月版,第5页。傅扬参考过原察哈尔省文联报告的说明,见该书第13页《附注》)
       另外,我长期的王老赏研究,从对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作品与蔚县民间流传的其他戏曲人物剪纸的比较中,也可以确认王老赏创作和再创作的戏曲人物剪纸,代表了蔚县剪纸的最高艺术水平。
 
▍王老赏的艺术风格就是蔚县剪纸的艺术风格
 
       假如把“蔚县剪纸”作为一个独立的剪纸学术名称或艺术品牌,而不是泛指蔚县地域内所有类别剪纸的统称,它的滥觞似乎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年以后的某个时期,但是成熟的时候并不早。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蔚县剪纸”,就在王老赏手中成熟,而且首先成熟于他的戏曲人物剪纸。王老赏的成名作就是戏曲人物剪纸。紧接着或者同时,还有翎毛花卉类剪纸。于是,戏曲人物和翎毛花卉成为蔚县剪纸早期的两大类主要创作题材。说王老赏是“蔚县剪纸”的创始人似有不妥,但说他是蔚县剪纸艺术的空前集大成者则是完全可以的。就如同王老赏同时代音乐改革家刘天华(1895~1932)先生,尽管二胡不是他所发明,但他是二胡新演奏法学派奠基人,故被尊为二胡鼻祖一样,王老赏也可以说是“蔚县剪纸”品牌的不祧之祖。

 
      第一回(第一横列)是《芦花荡》,从左到右分别是《诸葛亮》《周瑜》《张飞》《赵云》;                
      第二回(第二横列)是《回荆州》,从左到右分别是《陈武 潘璋》《孙夫人 伺女》《刘备》《伺女》; 
      第三回(第三横列)是《四郎探母》,从左到右分别是《小番》《杨四郎》《铁镜公主》《杨四娘》;   
      第四回(第四横列)是《牧虎关》,从左到右分别是《张保妻》《张保》《高旺》《高旺夫人》。         
 
       当年的原察哈尔省文化工作者们,就对王老赏和他的作品有过中肯到位的评价。佟坡(1922~1990)说,“王老赏的风格就是蔚县窗花的风格,蔚县窗花的风格也就是王老赏的风格。”(佟坡《蔚县窗花和王老赏》,见《长城文艺》1980年第1期,第67页。这里说的“蔚县窗花”,后来规范的学术名称叫“蔚县剪纸”。)华迦在谈及此时,严肃正色对我说:“我非常同意佟坡的这个观点。”
       顺带说明几句:蔚县地域内并非只有“蔚县剪纸”,也有其他风格的剪纸,而且从古至今一直如此。“蔚县剪纸”仅仅是指以刀刻点彩为主要特点的那一种。蔚县人可以做其他风格的单色剪纸;外地人也可以做以刀刻点彩为主要特点的“蔚县剪纸”,前提是你必须承认那是“蔚县剪纸”,不能罔顾“蔚县剪纸”风格而称作其他地区的剪纸,更不能从蔚县进货了“蔚县剪纸”,转眼就贴上别的地方的标签出售,公然欺世盗名。
       一个独特艺术品牌因一位大师级人物的出现而形成,这在文化史上也许并不鲜见。然而,王老赏竟然能以戏曲人物剪纸巨阵的效应,使得本地的剪纸产品“一直销到绥远的丰镇,山西的大同、太原,河北的北京、天津、保定、安国,东北的沈阳、长春,以及河南等地”(见佟坡、慈旭、华迦编《民间窗花•叙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2月版,第7页),足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和强大的辐射影响力。
 
▍“王老赏现象”对中国剪纸界的启示
 
       王老赏做完了他想做的一切,悄然隐退于历史深处。但是,他留下的丰厚艺术遗产,却一直在激励着他的家乡后人和中国剪纸界。其影响所及,扩展到剪纸界以外的其他文化领域。
       王老赏的成功并非浪得虚名,也非靠他人庸俗捧场,而是用他自己稀世独立的创造。
       王老赏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中国社会由农耕文明向手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当年蔚县境内的小手工艺匠至少有四五十种行业,留下“天下十三省,能不过蔚县人”的传言。王老赏的很多同龄人就像今天的“北漂”“广漂”那样,外出到张家口、宣化学了皮毛匠手艺,而且涌现了像王朴(电视连续剧《大境门》主人公王瑞昌的原型)那样类似山西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那样的大商人。王老赏则潜心于剪纸艺术创作。他摒弃了传统剪纸常用的语言形式,独创了一套适合新时期需要的崭新剪纸艺术语言。
 
 图①:彩色《马芳困城•马芳》   
 图②:白胎《马芳困城•马芳》   
 图③:彩色《马芳困城•五夫人》
 图④:白胎《马芳困城•五夫人》
 
       就王老赏对中国剪纸艺术的独到贡献而言,应该首推他的一整套崭新剪纸语言体系的创造,而他的戏曲人物剪纸数量惊人之多尚在其次。
       当前,中国社会又处在激变的前夜,或如前人所比喻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整个世界也处在对人类普世价值标准的寻觅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思维方式在变,几乎所有文学艺术的形式都在变。时代在变,但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哲学理念不变。人们的生活追求不同了,但是伟大艺术的诞生规律相同。
       有了创造精神才能诞生新的艺术,没有艺术创新就没有王老赏,学习王老赏就是学习他的创新精神。“学我原创精神者生,仿我既成图案者死。”——也许这就是王老赏留给后人的无声教言。
       显然,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艺术是一座探讨剪纸艺术规律的富矿,有待继续大力开采,并由此开出引导今后中国剪纸界发展的富有借鉴意义的路径。
       2022年2月,北京和张家口将联袂举办第24届世界冬奥会。2020年是王老赏诞辰一百三十周年,2021年是王老赏逝世七十周年。我希望能借此机会,将王老赏原貌形态的作品分别在北京和张家口展出,上演一场独特的窗饰文化大戏,再现当年火红的文化景象,以便向各国体坛健儿和友好嘉宾送上一台精彩的视觉盛宴。
 
2018年3月,撰于蔚县静也轩。
 
       注:(本文作者同时为中国剪纸研究基地蔚县工作委员会特邀研究员,蔚县剪纸协会专家顾问,张家口市抢救王老赏剪纸艺术系统文化工程工作团队牵头人。)

 图文 丨张怀远
 编辑 丨焦禹铭
 审稿 丨张   琳
 审定 丨王来阳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上一篇:【剪纸经典】掀开遮蔽王老赏剪纸艺术真容原貌的面纱——张家口市抢救王老赏剪纸艺术系统文化工程述要(1)/ 张怀远 下一篇:【剪纸经典】王老赏剪纸艺术与京西壶流河流域窗饰文化——张家口市抢救王老赏剪纸艺术系统文化工程述要(3)/ 张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