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经典

【剪纸经典】王老赏剪纸艺术寻幽发微与其对人物剪纸创作的警醒(上篇)——张家口市抢救王老赏剪纸艺术系统文化工程述要(4)/ 张怀远

作者:张怀远添加时间:2018/12/06
 
 
▍题记
       笔墨当随时代,刀剪亦当随时代。我推崇王老赏,但绝不提倡复旧。未来世界需要用创新精神来铸造,王老赏值得学习的恰恰是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有哪位剪纸家,能剪出21世纪的精神追求和时代风貌来,我率先为他鼓掌。
                                                                                                                                                                                                                                                                                    
 
▍人神分家之后的人物剪纸艺术大家
 
       假如可以把剪纸艺术划分为两大部类的话,那么,一是人物类剪纸,二是非人物类剪纸。当然,两者也不可能截然分开,人物与非人物环境常常连带一起。
       自古以来画鬼容易画人难,人物类剪纸的创作难度,远高于非人物类剪纸。
       值得考究的是,传统人物剪纸的所谓人的形象,主要地不是人的形象,而是神的化身。例如库淑兰剪下的“剪花娘子”,其实就是她心中的神。据说库淑兰的创作情态就有神秘性,是“一次意外使得库淑兰由一个民间艺术家蜕变为一位真正艺术家”。说她曾经跌落到五米深的土崖下,昏迷近四十天,醒来后就变成  “剪花娘子”,“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剪刀剪纸”,“边剪边唱”,“着魔似地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见郭庆丰《剪花娘子库淑兰》,载于《中国书画报》2017年3月11日,第12版)不仅库淑兰,陕北窑洞的老大娘们剪下的人物形象,也多多少少带有神秘诡异的特质。东北的“嬷嬷人”剪纸,西北西南的“拉手娃娃”,有些地方的“扫天婆”、“盼雨娘”等等,也无不如此。
       其实,这并不奇怪,剪纸艺术本来与巫术一起发育。但是历史的进步,决定了人神剪纸艺术必然要分家,从而人的形象必然要在剪纸艺术中凸现出来。
       人的形象在剪纸艺术中怎样表现?许多剪纸艺术家在探索。在这方面,王老赏是早期的先行者和勇敢探索者。蔚县早期的戏曲人物剪纸造型酷似一个没有多少纹饰的布袋,人们戏谑地称之为“布袋人”。在王老赏手里,戏曲人物蔚县剪纸艺术走向成熟。
       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艺术的升华,得益于三重剪纸艺术语言体系的创造。
 
▍别开生面的剪纸造型艺术体系
 
图1  蔚县本地寺庙戏楼壁画的人物造型,对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创作有较大的影响。图为蔚县蔚州镇李堡子村六神庙前戏楼檐角的壁画。李堡子村距离王老赏所在的南张庄只有二三华里,推想应该是王老赏看戏常去的地方。此照拍摄于二十年前,后来该戏楼重修,旧壁画今已不存。
 
       剪纸属于平面造型艺术。一幅作品因其造型,读者往往第一眼瞥见就能判定作品的成败。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之所以富有视觉上的亲和力,在于他汲取了传统小说插图中的绣像人物和年画艺术的人物造型之长,特别是当地民间画匠的人物造型之功。从蔚县寺庙的壁画上,常常可以看到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造型的影子。这是王老赏人物剪纸造型的民族文化之根。(参见图1)
 
图2 《全图绣像三国演义》中的绣像人物造型,对王老赏的戏曲人物剪纸造型创作有所影响。
 
       比王老赏年龄稍大,同样热爱美术的鲁迅,小时候就曾描画过《荡寇志》中的人物绣像。后来在探讨美术发展的路径时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鲁迅《木刻纪程·小引》,1934年)如果说被徐悲鸿盛赞过的陈志农走的是前一条路,即“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的话,那么,王老赏则走的是后一条路,即“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所谓别开生面,就是这样的剪纸人物造型或者别人没有,或者别人没有达到像王老赏那样的艺术水平。仅此一点,让王老赏独占鳌头。(参见图2)
       研究造型艺术,不仅要看到纸面上的轮廓,更要看到其背后所投射出的气概和意象,这或许更能体现王老赏的大家风范。中国的文论,向来讲究以气为主,艺论何尝不是如此?气象的高迈与低俗,往往决定着作品的品级。气势氤氲,气概非凡,气脉流畅,气韵生动,乃为上品。王老赏的作品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的作品大气磅礴,尤以气盛,大气浑成,弥散着一种大方之气,英雄之气,非大家不能为。在王老赏的作品面前,常常可以使人的灵魂感到震颤。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坊间有大量的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复制品,因为蔚县当年的多数剪纸艺人就是靠复制王老赏的图案过活。遗憾的是,他们仅得其形,未得其神。有此一失,便失掉灵魂,艺术品位也便有了天壤之别。
       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的奇绝,还体现在他刀下的上千幅作品,造型各异,互不雷同。像这样以不同形象的千幅剪纸作品诠释戏曲舞台人物的剪纸艺术家,似乎绝无仅有。
       造型功夫,应该是剪纸艺术的“第一功夫”。我们的许多剪纸作品,首先就输在造型上。
       造型成功之后,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用剪纸艺术特有的线条纹样以及色彩加以准确到位的表现了。
 
▍妩媚流畅的剪纸刀法艺术体系
 
       郭沫若有一段关于中国剪纸的一首小诗被广泛引用:“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首诗所表达的“北国之窗花”的意趣,于同属北国的王老赏剪纸完全不宜;却正应了他对南方剪纸的描画:“玲珑剔透得未有”。郭沫若所说的北国,大概指陕北一带,未曾想,地处京西的蔚州,竟然有着与江南剪纸差不多的风韵特色:类似佛山铜凿剪纸的富丽堂皇,类似乐清细纹刻纸的妩媚流畅。
       剪纸的特有语言以线条和纹样为主,杰出剪纸艺术家的功夫,也体现在对线条和纹样的创造和使用。王老赏在线条和纹样两方面均有造诣。他创造和使用的线条可以用流畅来概述。
       流畅,指的是王老赏所使用线条的飘洒俊逸。
 
图3-1 《平江南·卢俊义》的衣饰纹样使用了梅花瓣纹样,就显得很得体。
 
图3-2 《平江南·武松》中所使用的线条简洁之至,除了分色线,单然的装饰线少之又少,又都恰到好处。
 
图3-2-1  左为红色与绿色之间的分色线,右为绿色与莲青色之间的分色线,下为红色与黑色之间的分色线,中间的三条线为装饰线。
图3-2-2  上为莲青色与绿色之间的分色线,下为绿色与红色之间的分色线,中间竖线与左右各三条斜线为装饰线。
图3-2-3  表现人物头发的圆弧形弯曲线。
图3-2-4  莲花形装饰纹样。
 
图3-3 《平江南·方腊》,刀法方面,有王老赏常用的麦子眼纹样、钮子眼纹样、鱼鳞片式铠甲纹样,也有少见的古铜钱形铠甲纹样。
 
图3-3-1《平江南·方腊》身上的鱼鳞片式铠甲纹样。
图3-3-2《平江南·方腊》古铜钱形铠甲纹样。
图3-3-3《平江南·方腊》特有的蔚县剪纸胡须刻法。
 
图3-4《平江南·李逵》的装饰,运用了梅花纹样、莲花纹样,以及蔚县剪纸特有的胡须刻法。
 
图4  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反延安》
从左向右依次为《反延安·张忠》、《反延安·狄青》、《反延安·双阳公主》、《反延安·刘庆》
 
图5:王老赏戏曲人物剪纸《辕门射戟》
从左向右依次为《辕门射戟·张飞》、《辕门射戟·刘备》、《辕门射戟·吕布》、《辕门射戟·纪灵》
 
       王老赏剪纸所使用的线条,大体分为造型线、装饰线、分色线等三种,而且功能相互兼济,一线而多用。譬如分色线,不仅为了将两种不同的颜色,以线条相分隔,同时也起到造型和装饰的作用。造型线用于胡须、头发刻画时,又有并列式平行线和圆弧形弯曲线等;用于领盘刻画时,还有变形云字勾形曲线。(参见图3-2、图3-3、图4-4)
       平庸的艺术家,多几条线、少几条线无所谓,也不甚讲究。王老赏使用线条谨慎小心,每线必有用意,不刻无用的线条。看他的作品,常使人感到增之一线而有余,减之一线则不足。经济上,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事,是高手的体现;艺术上,用尽量少的笔墨(刀刻线条纹样)表达尽量多的意蕴,是大家气象。
       王老赏的剪纸线条,使用的是艺术刀法,而不是自然刀法。简洁明快,不淤不滞;没有芜草杂卉,干净利落;意到刀到,意收刀收。
       王老赏没有,好像也很厌弃使用杂乱不规则的仿画式线条,和斑驳杂沓的木刻式的色块作为他的剪纸语言。他创造和使用的纹样可以用妩媚来概述。
       妩媚,指的是王老赏创作纹样的柔魅秀美。
       关于中国剪纸的纹样元素,原中国剪纸学会会长仉凤皋先生对中国传统剪纸的纹样做过概括,认为“常见的有锯齿纹、月牙纹、朵花、云纹、水纹、涡纹等,而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是锯齿纹和月牙纹”(仉凤皋《谈剪纸创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锯齿纹和月牙纹总是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几乎占着统治地位。不是以锯齿纹为主,就是以和月牙线条为主,兼用或者必居其一。”(同上书,第47页)不失为天才的总括。
       然而,上述规则在王老赏这里失验了。王老赏是一位不按传统规矩出牌,敢于打破旧制,创建崭新剪纸语言的艺术家。仉凤皋先生总结的那些纹样如锯齿纹月牙纹,王老赏也用,但他更创造了簇新的纹样体系,刷新了人们对人物剪纸创作的理念。王老赏创造的新鲜纹样主要有:
(一)各种“梅花瓣”纹样
       是一种类似梅花瓣形状的纹样,有圆叶形、尖叶形、空瓣形、实瓣形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以适应不同的装饰需要。一般安排在人物衣袍上,作为花纹装饰。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是文人雅客的爱物,王老赏将其移用于剪纸。(参见图3-1、图4-2、图5-1)
(二)各种“莲花瓣”纹样
       是一种类似莲花瓣的纹样,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阴刻,即莲花的花瓣纹样以空形体现,在周围色彩的陪衬下,愈加显得洁白素雅。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被认为是圣洁之物,王老赏将其移用于剪纸。(参见图3-2、图3-4、图4-1、图4-2)
(三)各种“牡丹花”纹样
       这是一系列类似牡丹花的花饰纹样,刀刻后又经彩色晕染,使花瓣显露出浓淡相宜的效果,煞是可爱。用于装饰人物的衣袍,艺术效果颇佳。牡丹花一向被认为是华贵的象征,王老赏将其移用于剪纸。(参见图5-2、图5-4)
(四)各种“鱼鳞片”纹样
       是一种类似鱼鳞的纹样体系。在戏曲人物剪纸中,用于刻划人物铠甲的装饰纹样;在花卉剪纸中,则用以刻划鱼鳞。用于戏曲人物的铠甲时,又延伸出古铜钱形,锁子甲形,万字形等。总之,王老赏用丰富多姿的纹样描画人物的铠甲,并不局限于鱼鳞一种形状。(参见图3-3、图4-1、图4-3、图4-4、图5-1、图5-3)
(五)各种“麦子眼”纹样
       王老赏使用比线条粗壮的纹样时,为了避免随意性,增加美感,创造了一种两头尖细,中间肥大的纺锤形系列纹饰,因酷似麦子,故称之为“麦子眼纹”。根据需要可大可小,也可变形。(参见图5-3、图5-4)
(六)各种“钮子眼”纹样
       “钮子”是王老赏创制的一种异形刻刀。这种刻刀的锋刃为齐头,呈半圆形,相对的两刀刻下去,就能刻成一个完美的圆孔。钮子的孔眼大小不同,所能刻成的孔径也不同,可以根据画面的大小和装饰的需要,选用不同型号的钮子。漂亮的圆形钮子眼,可能是王老赏剪纸艺术的一种特色。(参见图4-2、图4-3、图5-3)
(七)各种几何图形纹样
       如小三角形纹样,小正方形纹样,小长方形纹样,小菱形纹样,小圆形纹样,小半月形纹样,小变形万字形纹样等。皆为因需而用,随物赋形,意到刀到。(参见图4-1、图4-4)
       王老赏的纹样创作之所以如此得心应手,得益于一系列自制刀具的创造。老赏有一句名言:“要看一个艺人的活儿好赖,一看他的刻刀也就知道个大概了。”他对传统剪纸艺人的刀具进行了改革。为适应不同的线条和纹样的刻制,需要有不同型号和式样的刻刀。为此,王老赏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异型刻刀。据亲眼见过的采访者古塞的记载,王老赏常用和替换备用的刻刀有一百多把,其中最小的像一根大针。(详见古塞编《民间刻纸集·民间刻纸艺人王老赏访问记》,上海万叶书店,1950年6月版,第10页)老赏和他的同时期艺人运刀做活儿不叫“刻”,而叫“劚”(zhú),相应地刻刀也称“劚刀”。这是蔚县剪纸艺人对刻刀及其用法的不同于别处的独特称谓。
       没有多彩的丝线,就不能织出漂亮的锦绣。没有丰采的线条和纹样,也不能做出漂亮的剪纸。而新奇瑰丽的剪纸语言,需要每个剪纸家自己来创造。王老赏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剪纸线条和纹样,而是为今后独出心裁的创作,预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

 图文 丨张怀远
 编辑 丨焦禹铭
 审稿 丨张   琳
 审定 丨王来阳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上一篇:【剪纸经典】王老赏剪纸艺术与京西壶流河流域窗饰文化——张家口市抢救王老赏剪纸艺术系统文化工程述要(3)/ 张怀远 下一篇:【剪纸经典】清代窗花《金鱼缸》/ 鲍家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