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研究】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剪纸、皮影、年画传承人对话动漫界

作者:陈巨中添加时间:2021/01/13

剪纸动画《长湖荡歌》片段
 
       雨后的上海,空气格外清新,气温舒适宜人。
       9月6日至9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等单位承办的“剪纸、皮影、年画传承人对话动漫界”活动在上海大隐精舍举办。7日至8日上午,与会嘉宾按照剪纸、皮影、年画三类项目,以“主题发言——自由分享——总结发言”的形式,分别进行了三场专题对话。对话的宗旨是通过非遗传承人与动漫创作人的对话,交流互鉴,创新性融合、借鉴现代动漫的表达方式,找到非遗保护、非遗实践的新方法、新模式。赋予剪纸、皮影、年画新的时代色彩、生活情趣,激发新的发展活力、传承能力。同时,也赋予动漫更深的文化内涵,更强的民族特色,更多的故事来源,更好的卡通形象,更丰富的创意源泉。8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画、剪纸、皮影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国内知名动漫制作公司负责人代表以及非遗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片段
 
       剪纸界受邀的共有七位,其中有江苏金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奚小琴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吉林通化的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白山满族撕纸”代表性传承人张杰、山西太原的山西省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善东、浙江温岭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洋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陈巨中、河南孟津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畅扬扬。
       “这几年动画、动漫发展是很不错的。但是从文化的特性和特点来讲,我觉得可能还比不上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那两个高峰期。”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在致辞中如此感慨。
 

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片段
 
       诚然,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皮影、剪纸等元素融入到动画中去,有了《大闹天宫》、《猴子捞月》、《金色的海螺》、《渔童》等一大批民族特色鲜明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奖无数,奠定了享誉世界动画界的中国学派。而剪纸动画更是中国动画的精魂之一,它不仅长期影响着国内动画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还为世界动画艺术发展注入了生机,以至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
       在“剪纸与动漫的对话”中,剪纸传承人认为,中国剪纸动画片曾经有过辉煌的昨天,但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坚持民族原创的精品犹如凤毛麟角。值得庆幸的是在学习西方多年之后,如今中国动画人又把眼光转回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非遗”技艺的表现方式,试图接续动画中国学派的脉络。同时认为,实现剪纸与动画新的对接,有利于克服目前国产动画人物造型简单化、脸谱化这一缺陷,有利于走出日、韩、美等动画制作大国的传统制作模式,为剪纸动画的再次焕发光彩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可以为传统艺术赋予新的内涵。
 

剪纸动画《大闹天宫》片段
 
       在谈到传承与发展这个话题时,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部总监潘炜强调,“我很愿意同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前辈一起探讨如何用三维手段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特别是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传统的东西既要传承还要发展,如果只有传承没有发展我们依然走不远。”
会上,杨兆群带来的剪纸动画片《长湖荡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当场与杨兆群签订了合作协议。
       最后,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说,动画和非遗结合对于动画人来说是文化的问题,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是艺术和技术问题,两个加起来突出了今天活动的主题,就是如何把文化和艺术结合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就能产生出好作品。今天的活动深层意义是这个时代呼吁动画界要有中华情怀,创造出有本土味的系列动画作品,另外给传承人也提出了要求,新的时代到来了,非遗传承任重道远,既要做好传承,又要做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时代的转型。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